2、《推背图》的流传

《推背图》的流传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且因其预言历代治乱的特殊性质,《推背图》对于统治集团也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被封为禁书,不准任何人收藏进行传播,而另一方面在统治集团各党派之间,利用《推背图》成为打击对方的一种有效工具。

统治阶层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及维持社会稳定,多在法令上严禁《推背图》的传播。纵观元至清代的法令诏书,《推背图》多次出现,与天文图谶、玄象器物、历代帝王图像等同在查禁之列。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一再下令禁止《推背图》的传播与流传,既有维护其统治地位合法性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推背图》对帝位归属及社会治乱的预言,具有很强的蛊惑性,往往被有志于图王者所利用,从而煽动大众叛乱,危及统治者的统治基础。

《推背图》在民国之前的流传主要呈现出地下化的特征,统治者的禁毁,使其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而历代藏书家对其讳莫如深,在其书目中也很少出现。民国时期预言呈现出大爆发的状态,从这一时期出版的大量不同本子的《推背图》即可看出,《推背图》在这一时期流传极为广泛。

建国以后,预言等神秘文化被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封建迷信思想而坚决禁止与批判,《推背图》又转入地下流传。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文化热”、“周易热”的兴盛,《推背图》又“卷土重来”,重回公众视野。

二、《推背图》文本研究

1、《推背图》的版本

《推背图》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千年,形成了数个版本,从最初的仅有图像与谶诗,再到后来被加入干支纪年法、卦辞、卦序,其形式呈现出逐渐复杂化的状态。比较六十七图本与金圣叹批注本,图像越来越精致,谶诗也呈现出文人化倾向。

《推背图》图像中各要素均来源于生活,皆为常见之物。《推背图》图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七类:人物,主要包括帝王、忠臣、武将、侍从、僧人、女人、尸骸等等;植物,主要包括:枯树、枝繁叶茂之树、石榴树(石榴)、杨柳树等等。

动物,主要包括鲤鱼、鹦鹉、狗、鹿、鸱枭、猿猴、麻雀、猪、蛇、黄牛、鸭子、马等等;自然景物,主要包括山川、云雾、太阳等等;建筑物,主要包括城楼、房屋、桥、石碑等等;兵器,主要包括刀、枪、剑、戟、弓箭等等;其他物品,此类所涉及范围最广,但都为普通大众所熟悉之物,主要包括火把、鼓、大钟、马鞍、木桶、柴禾、毡帐、供桌、曲尺、琵琶等等。

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图像中也出现了凤凰、龙、天马等“祥瑞”之物,虽然此类“祥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出现,但其所隐含的民俗内涵是为大众所普遍熟悉的,因此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可以将其视为“常见之物”。

2、《推背图》的图像

尽管《推背图》有六十七图本、六十图本、金圣叹批注本等众多版本的分别,但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即第一象为总论,最后一象为解释“推背图”之意而做,中间各象即是历述朝代更迭,治乱相替。

通过考察现存六十七图本《推背图》我们可以发现,六十七图本《推背图》呈现出一种治乱循环的世界观,即社会秩序是循着一治一乱的发展模式前进的。关于治乱循环,自从阶级、国家政权产生以来,就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关注。

三、谶纬思想与《推背图》的渊源

1、谶纬思想

《推背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产生了重要影响。《推背图》图像与谶诗均对谶纬有所继承,其图像与轨革卦影有诸多相似之处。

谶纬出现于西汉末,兴盛于东汉及魏晋时期,在汉代形成谶纬神学。魏晋之后,历代统治者严禁谶纬,纬书逐渐散落,而谶却一直流传不绝。《推背图》一词首次出现于《大云经疏》中,但因资料缺乏,其在唐代的形式、特点及流传情况并不明确。至迟在元至治年间,《推背图》图像与谶诗已全部形成。

《推背图》的图像来源于轨革卦影术,体现出鲜明的天人感应的特点,在形式上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而其谶诗则吸收了谶谣的制作方法,同时二者又有所区别。纵观《推背图》的预言模式,显示出其在五德终始说影响下的治乱循环的世界观。

《推背图》从实质上来说,是谶纬在隋代衰落后的继承者,其思想内涵仍然是谶纬所体现的天人感应说,而纵观《推背图》的预言模式,显示出其在五德终始说影响下的治乱循环的世界观。因此,将《推背图》放置于谶纬文化视角之下进行观察,从中发现其继承与发展的脉络,对于理解谶纬思想及其在后世的流传具有重要意义。

2、轨革卦影

轨革卦影与《推背图》关系极为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轨革卦影与《推背图》谶诗出现于同一文献记载中。在《五代史平话》中有描述轨革卦影和《推背图》的二者联系。

《推背图》中某些图像与某些轨革卦影图像相似,这一点在宋代的《挥麈余话》有过描述。种种迹象表面《推背图》不是后人伪作之书。关于卦影验于事后,朱熹一直都有提到,其中方以智更是认为,卦影验于事后的性质与《推背图》相类似。

推测《推背图》的图像极有可能是从轨革卦影演变而来,其“有歌有影”的风格为《推背图》所继承。而《推背图》中的谶诗,则在后世经众人之手进行修改,吸收谶谣及史书中相关资料,使谶诗与图像紧密结合,共同指向预言对象。

四、结语:

《推背图》最早出现于敦煌文献《大云经疏》,因此可以确定其在唐武则天时期已出现。《推背图》的发展经历了五代及宋,至元初则图像与谶诗相配合的预言模式最终形成。

而《推背图》的流传呈现出阶段化特征,在建社会时期主要表现出统治者禁毁、不同政治势力的斗争工具、民间宗教的借用三个特点。在当代的流传则呈现出版本稳定、解说著作增多、流传范围广的特点。

历史上的《推背图》只有版本的区别,并无真伪的实质问题。在外国译本中,李提摩太英译的《推背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推背图》英译本,也是唯一的明系版《推背图》英译本,佐证了《推背图》早在中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参考文献:

《大云经疏》

《左丘明传》

《挥麈余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