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吴国征兵,一选力气大的,二选跑得快的。《吕氏春秋》说吴王阖闾和楚国开战,“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与荆战,五战五捷,遂有郢。”所谓利趾者,意思是跑步快的人。阖闾打败楚国,占领了楚国国都郢,可见打的是一场闪电战。

孙武曾向阖闾献兵法十三篇,阖闾看来认真学了,知道兵贵神速。《墨子非攻》有例证,“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周代一里地大约415米。阖闾练兵,一跑就是三百里,大约是跑了3个马拉松。奉甲执兵,还是负重跑。吴国人可能很擅长跑步,阖闾大为忌惮、派要离刺杀的公子庆忌,跑得鸟兽皆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说庆忌“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膝数百里”,阖闾“尝追之于江,驷马驰不及”。

魏武卒是吴起统帅的一支强兵,“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不分胜负)”。吴起的训练方法,和阖闾一样,都是负重跑。“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战国有四大强兵——秦锐士、魏武卒、齐技击和赵边骑,荀子排座次,魏武卒只能排第二,秦锐士才是第一。根据《资治通鉴》的说法,秦锐士生猛异常,“秦人捐甲徒程以趋敌,左掣人头,右挟生虏。”单论跑步,秦锐士也是强。戚继光著《纪效新书》,裹着砂袋训练跑步,一脉相承。“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砂,渐渐加之,临敌去砂,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

史书上“奔三百里而舍”“日中趋百里”的记录,或有夸张之嫌。现代军队有多快?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奇袭三所里,14小时穿插72.5公里。长征中,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一昼夜急行120公里。美剧《兄弟连》里讲过的,二战期间最精锐101师506团二营徒步行军75小时约190公里,打破当时日本军队72小时约161公里的纪录。

能追驷马的真不少

史书说跑得快,常以马作比。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史书上跑速超过马速的,一抓一大把。

《史记》记载,夏桀和商纣都是“足追四马”的强人。商纣的帮凶蜚廉、恶来也是飞毛腿。《史记·秦本纪》说:“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蜚廉善于奔跑,又称“飞廉”,飞廉是风神,蜚廉可谓“风一般的男子”。值得一提的,蜚廉开创了一个跑步世家。前面提到的给周穆王驾车的造父是蜚廉的后代。秦赵共祖,祖先都是蜚廉。后世子孙秦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受封秦地。大秦朝算不算跑出来的王朝?

称得上疾行善走的,都是日行三百里起步。《新唐书》有杨行密,“泸州合肥人,日走三百里。”《隋书》有麦铁杖,“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

《三国志·裴松之注》说,吴国名士虞翻随孙策征讨山越,孙策单人独骑追到山里,碰到虞翻。虞翻说,山里草深,马不及人,我步行为你开道。到了平地,虞翻劝孙策策马前行,孙策问他没有马怎么办,虞翻说“我善步行,能日行三百里,你尽管跃马扬鞭,我能大步跟上。”

杨大眼是北魏名将,威名远扬,能止小儿夜哭。《北史·杨大眼传》记载,北魏孝文帝将南伐,令兵部尚书李冲“典选征官”,杨大眼前去应征,测试武艺后,他落选了。杨大眼又要求测试短跑,故“出长绳三丈许,系鬃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三丈长的绳子,跑起来使之拉直成一条线,有估算称杨大眼的百米成绩在11秒左右。

◎本文原载于《北京晚报》(作者五柳七),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