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抱怨英语难学,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用功,而是学了半天没什么效果,或者说,考不好。那么,为什么英语难学?
要是让一个中国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阶段接触到英语,或者直接送到英国去,就会轻松学会英语,说起英语来非常流利,和英国人一般无二。要是在国内,接触到了汉语的环境,就学会汉语,却不会英语了。于是,一些有条件的人让孩子在咿呀学语阶段学习好几种外语,请了好几个外语老师教孩子学习,孩子居然可以熟练掌握好几个国家的语言,到了大学,想留学外国的时候,到哪个国家都行,甚至可以不带翻译周游世界。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小时候学语言的阶段是没有语言概念的,也没有什么本国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区别认识,接触到什么语言就学什么语言,而且进展神速。他们的意识就像是一张白纸,人们在里面写什么就是什么,他们不会有太多私心杂念,也不会有抵触情绪。
到了一种语言固化到人的意识里之后,人们就会熟练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有口语交流、书面语交流,却不会外语交流。当他们学到外语的时候,大多数都学英语,当然就会觉得有些难了。汉语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来的音形义结合为一体的文字,而英语属于字母文字,本身在形体上差别很大,但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差别不大,可以让国人觉得似曾相识,只不过书写规范和指代内容相去甚远。
英语的音标也是字母,发音不是很好学,要是学会了音标,就能读出所有的英语单词,只是有些学生不专心,不认真学习,也就学不好音标了,当然也就不能轻易读出英语单词了。还有的不背单词,写的时候也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就好像国人不会写五千个常用汉字一样,要想写作文简直难上加难。背英语单词还要善于应用,在口语中应用,在书面语中应用。而学生大多在应用方面出现了问题,羞于表达,羞于应用,于是,英语只是“哑巴英语”,只是会写,会读,却不会灵活应用。当然,也和不会写作有关系。要是每天都用英语写作,就可以应用自如了,即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也是非常流畅的。马克思用了六个月就学会了英语,还用英语写文章在《泰晤士报》上发表,可以说相当勤奋了,而且注重直接应用,而不是只背单词,应付考试。
展开全文
国内没有提供给学生英语运用的语言环境,虽然有些学校试着推行“英语角”的活动,让学生们到某一个地方,用英语交流,但并非那么理想。因为学校要防止学生意识形态的全盘西化,更要防止他们利用英语搭讪、早恋,也就不了了之了。还不如提倡他们用英语写日记来得直接,来得有效呢!缺乏语言环境的支持,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背单词,背课文,做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小作文上面,却不会说英语,也不会用英语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让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了西方的文化规范。在主流意识形态里,英语是外来语种,不能侵犯汉语的正统地位,但英语考试分值和数学、语文的分值是一样多的,尽管人们嚷着改革,但收效甚微,英语分值还是那么高。毕竟,很多学生到了大学都有出国留学的倾向,至于能不能出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要考英语四六级,还要考托福,过关之后才具备一定的出国资格。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必然带着西方文化的特色,而且一部分内容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就只能被人们忽略,甚至被审核了。人们不能看到太多的异国风情,也不能看到真实英语的应用场景,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深入学习的可能了。一个简单的文化差异的例子就是,英国人不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内在联系,而国人却能够轻松理解,因为国人文化里的明月代表思乡,而在英国人的文化里却没有这种意象的解释,当然无法理解了。用英语翻译《论语》、《孟子》还有些意思,要是用英语翻译《老子》、《庄子》就有些文不对题了,甚至会产生歧义。有人用英语翻译《金瓶梅》,简直闹出了很大的笑话。
英语难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考试。英语考试测试听力和笔试,却不会把学生放到英语应用环境中去说英语,也不会考察他们具体的应用能力,只会让他们做题。而要是一个在职人员出于工作需要或纯粹是业余爱好而学外语,那他的成就便绝不会低于外国人,原因很简单:他不会去参加任何标准化考试。
英语就是一门语言学,学会了音标、语法、句式,还要具体应用,要说,要写,要翻译,而不是只会做题。如此来看,学生的英语学习已经误入歧途了,当然会难学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