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通过8幅以凯撒遇刺事件为主题的油画,介绍凯撒大帝生命的最后一刻,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前言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拉丁语:Gaius I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或译儒略·恺撒,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是罗马共和国体制转向罗马帝国的关键人物,史称恺撒大帝或罗马共和国的独裁者。

△ 油画《凯撒大帝肖像》,彼得·保罗·鲁本斯绘制,1625/1626年

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时间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跨越莱茵河袭击了日耳曼(现在的德国)、渡过英吉利海峡到不列颠(现在的英国),最远曾到达日斯巴尼亚 (现在的西班牙)、托勒密王朝统治的上埃及。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 油画《维钦托利把剑扔在凯撒脚下》,Lionel Royer绘制,1899年

前44年,恺撒被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拉丁语:Imperator)。

△ 油画《恺撒》,Adolphe Yvon绘制,1875年

凯撒遇刺

公元前44年,为拯救卡雷会战中被俘虏的九千名罗马士兵,恺撒宣布将远征帕提亚。但是,当时的占卜师说“只有王者才能征服帕提亚”,此举更加深共和派议员的不安,认为恺撒终将自命为君主。二月,在一项典礼上,执政官安东尼将花环献给恺撒,并称呼恺撒为王。虽然恺撒拒绝,反恺撒一派更为恐惧,于是策划谋杀恺撒。

△ 油画《凯撒之死》,Victor Honoré Janssens绘制,约1690年

参加反对恺撒的阴谋的大约有60多人,为首的是盖乌斯·卡西乌斯、马可斯·布鲁图斯、德基摩斯·布鲁图斯。他们称自己为解放者(Liberators),这些人在刺杀恺撒前曾和卡西乌斯会面,卡西乌斯告诉他们说如果东窗事发他们就必须要自杀。

公元前44年3月15日,一群元老要求恺撒到元老院去读一份陈情书,陈情书是元老写来要求恺撒把权力交回议会。当马克·安东尼从一个叫做卡斯卡的解放者那里听到消息,他赶紧到元老院的阶梯上要阻止恺撒。可是这些参与预谋的元老在庞培剧院前先找到恺撒,把他领到剧院的东门廊。

恺撒在读陈情书的时候,卡斯卡把恺撒的外套给脱开然后用刀刺向他脖子。恺撒警觉到卡斯卡,转过身抓住卡斯卡的手,用拉丁语说:“恶人卡斯卡,汝何为?”被吓到的卡斯卡转向其他元老,用希腊语说:“兄弟们,帮我!”(“ἀδελφέ, βοήθει”)。于是所有人都刺向恺撒。恺撒想要脱逃,可是因血流太多而摔倒。最后,这些人在恺撒倒在地上的时候把恺撒杀害。根据史学家尤特罗匹斯(Eutropius)的说法,当时有六十多人参与这谋杀。

△ 油画《凯撒之死》,Vincenzo Camuccini绘制, 1804-1805年,意大利罗马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藏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恺撒在元老院就座时,阴谋者全都向他围拢过来。提留斯·辛布尔立即走到恺撒身边,好像要问什么,却乘势抓住他的托迦双肩。此时,恺撒的颈部被一个叫卡斯卡的人刺中。恺撒用铁笔戳进被其抓住的卡斯卡手臂,却又被刺伤。当他发现四面八方都受到匕首的攻击,特别是看到马可斯·布鲁图斯扑向他的时候,他便放弃抵抗,只对着马可斯·布鲁图斯用希腊语说一句:“καὶ σὺ τέκνον;” (吾儿,亦有汝焉?),便倒下去。就这样,恺撒被刺中23刀(其中仅有一处是致命伤),倒在庞培的塑像下,以最后一口气将罩衫覆面(恺撒所任的终生职神祇官所规定的赴死装扮法)后气绝身亡。

△ 恺撒对着布鲁图斯惊呼:“吾儿,亦有汝焉?!”

油画《Julius Caesar》,Karl von Piloty绘制,1865年

阴谋者本想把他的尸体投入台伯河,但慑于执政官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和骑兵长官雷必达而没有这么做。

△ 油画《马克·安东尼和凯撒的尸体》,Bela Čikoš Sesija绘制,1920年之前

△ 马克·安东尼向人民展示杀死凯撒的人有多么残忍

油画《凯撒之死》,Joseph-Désiré Court绘制,1827年之前

恺撒的遗嘱是按照其岳父的要求,在马克·安东尼的家中启封宣读的。这份遗嘱是在前一年的9月13日立下的,并一直保存在维斯塔贞女祭司长手上。在这份遗嘱中,恺撒指定自己姐姐的三个孙子为自己的继承人:给屋大维四分之三的财产,其余四分之一由鲁基乌斯·皮那留斯和克文图斯·佩蒂尤斯分享;为自己可能出世的孩子指定监护人,其中几个竟是参与阴谋的凶手;还指定屋大维为自己的家庭成员,将自己的名字传给他,并规定德基摩斯·布鲁图斯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此外,他还把台伯河的花园留给人民公用,并赠予每个公民300塞斯特尔提乌斯。

△ 油画《凯撒之死》,Jean-Léon Gérôme绘制,约1859年-1867年,美国马里兰州Walters Art Museum藏

阴谋刺杀他的人们,几乎没有谁在他死后活过3年的。所有人都被判有罪,并以不同方式死于非命:一部分人死于海难,一部分人死于屋大维和其他恺撒部将随后发动的战争,有些用刺杀恺撒的同一把匕首自杀。

△ 莎士比亚戏剧《凯撒大帝》,第3场,第2幕

刺杀场景,George Clint绘制,1822年

有一派历史学家怀疑恺撒死法的戏剧性,是由他自己设计的。确切的说,他知道这场政治谋杀,但恺撒选择主动配合所有的事。并在刺杀行动之后,由马克·安东尼宣读自己的遗嘱,将自己台伯河的私人花园送给罗马人做为公园,并且每位罗马人可以获得300赛斯特尔提乌斯。根据现代医学对恺撒遗留下来的医学报告分析,他当时已经患有颞叶性癫痫症,发作时行动不受控制、大小便失禁。或许对于恺撒来说,得这样的病,他选择替他的继承人屋大维铺路,并将自己的名“恺撒”赐予屋大维。

△ 莎士比亚戏剧《凯撒大帝》,第4场,第3幕

凯撒的幽灵来到布鲁图斯的帐篷,Edwin Austin Abbeyt绘制,1905年

恺撒遇刺时55岁,死后被按照法令列入众神行列,被尊为“神圣的儒略”。2012年10月,西班牙考古学家宣布,于罗马发现奥古斯都在恺撒遭刺地点树立的混凝土柱子。

△ 考古发现的凯撒遇刺地点

吾儿,亦有汝焉

“Et tu, Brute?”是一句拉丁语名言。被后世普遍认为是凯撒临死前对刺杀自己的养子布鲁图说的最后一句话,中文一般译作“还有你吗,布鲁图?”或者“吾儿,亦有汝焉?”。“布鲁图”(Brute)是“布鲁图斯”(Brutus)的古拉丁语呼唤格变体。这句话被广泛用于西方文学作品中,代表背叛最亲近的人。公元前44年3月15日也一天后来也被称为“弑父日(拉丁语:Idus Martiae)”。

这句话有许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版本就是“Et tu, Brute?”,出自莎士比亚的剧作《恺撒大帝》中恺撒角色的最后一句台词“Et tu, Brute? Then fall, Caesar”(还有你吗,布鲁图?那就倒下吧,恺撒!)。莎士比亚特意保留了这句拉丁语原话,使剧作更加真实和震撼。

莎士比亚的版本明显是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恺撒的遗言是用希腊语说出的“καὶ σὺ τέκνον;”(音译为“Kai su, teknon?”,中文意为“还有你吗,我的儿子?”或译“吾儿,亦有汝焉?”)。但是,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中却提到,恺撒死前一句话都没说过,当他看见布鲁图也是同谋者之一时,他将长袍的袖子抬往脸前(以遮住自己双眼)。

△ 油画《吾儿,亦有汝焉》,William Holmes Sullivan绘制,约1888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藏

在一些其它语言版本中,更多的是苏东尼斯版的拉丁化版本——即“tu quoque, fili mi?”。这个版本亦被记载在一本18世纪的古罗马历史著作《名人传》(De Viris Illustribus)中,在很长时间内是拉丁语学生使用的标准原句版本。恺撒的遗言没有谁会真正知道,遗言的内容一直是众多学者和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课题。

近来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恺撒真的说了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其实是一句诅咒与威胁,也就是说“et tu, brute!”。其中一种理论是,καὶ σὺ τέκνον是从希腊传来罗马的一句格言的前几个字,全句意为:“吾儿,你也终究会尝到权力的滋味的。”恺撒只需借用开头几个字,就足以对布鲁图预言,他未来也将会遭到同样的惨死。也有类似的看法将这句话解读成“下一个就轮到你了!”或者“你也下地狱去吧,小子!”。没想到凯撒的这句话一语成谶。

△ 马尔库斯·尤利乌斯·布鲁图斯,木刻画,作者不详

布鲁图斯向罗马群众说明行刺凯撒的动机,他曾留下一句名言:“我爱凯撒,我更爱罗马”。行刺凯撒事件逐渐导致罗马的内战,布鲁图斯在公元前42年的腓立比战役败给了安东尼。

△ 腓立比战役后的布鲁图斯和他的同伴,Weston, W H; Plutarch; Rainey, W,1900年

战败后的布鲁图斯四面楚歌,和西楚霸王一样自杀身亡。他叫Strato拿着他的剑,然后他自己朝剑锋冲去。

△ 油画《凯撒雕像前的布鲁图斯》,Fyodor Bronnikov绘制,19世纪

据说他败战前见过凯撒的鬼魂。在他死后,他被枭首,首级被扔到了凯撒的一尊雕像旁。

△ 布鲁图斯和凯撒的鬼魂,莎士比亚悲剧《凯撒大帝》插图,18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