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成年的秦王赢政,终于进入人生第二个阶段,开始配剑加冠,亲理政务。这一年马上发生大事,长信侯嫪毐发动政变,企图推翻赢政,拥立自己与太后所生的孩子上台,赢政第一次出手平叛毫不手软,一举剪除嫪毐与太后的势力,并将可能威胁王位的两位同母异父弟弟杀死,然后顺势将矛头指向权倾一时的仲父吕不韦。赢政成长于暗潮汹涌的宫廷,一登场就有雷霆万钧之势,太后与仲父两大势力消灭以后,赢政完全控制秦国政局,李白有诗:“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赢政做为一个专制帝王确有独到之处,只是在集中王权、争夺天下时所使用的暴烈手段,未必就适用于统一之后的治理。
他崇尚韩非的“法、术、势”思想,不但彻底实践甚至发扬光大,“法”是“刑法”,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富强,历来以严刑峻法治国,赢政尤好刑杀,最后使人民不敢与旁人说话,甚至不敢互相看上一眼。秦国刑罚以残酷著称,有趣的是制定与执行刑法的商鞅,最后逃亡时,因自己制定的律法使人不敢藏匿他,被捕之后又被自己定的法令处以车裂极刑;赢政时期的律法由李斯制定为更加残酷的刑罚,到了二世赢胡亥袭位,李斯被赵高设计谋害,也被自己制定的法律“俱五刑”所杀,极为残酷且没有尊严而祸及家族,真可谓是“作法自毙”。
“术”是“权术”,也就是“帝王心术”,用权术驾驭臣属,使大臣永远不知道皇帝心中的想法,然后才能独断专行。赢政总是把自己的住处弄得神秘非常,只要透露他的行馆处所,就把近侍人员全部杀死,让所有官员时时有皇帝在暗中监视的恐怖气氛,借以警惕与监控臣属。有一次赢政看到了丞相李斯出巡的车驾队伍,认为他阵仗过于招摇,便不高兴,不久之后就看到李斯的车驾减少了,赢政便下令彻查当天在现场的所有人员,当然没有人敢承认自己泄露给李斯,于是所有人员一起处死。有时候老板对旁人谈到对某位主管的意见,当然希望能传到当事人耳里,希望他自己改进,这也是职场中主管们互相勉励成长、无可厚非的现象,对老板的管理其实是有帮助的,然而赢政的“权术”思想却要与臣属间保持神秘的猜疑,于是大臣们只好人人自危,这也难怪皇帝变成孤家寡人。
展开全文
“势”是“威势”,以至高无上的阵仗震慑臣民,以帝王受命于天、与天同寿来威服百姓,突显阶级差异,使人民不敢造反。赢政以黑色旌旗、浩大的驷马车队巡行天下,到处刻石纪功、封禅泰山,目的就在震慑已故六国的百姓及贵族,甚至自己到海上射大鱼(战海神),除了好大喜功,更是宣示威德、大加造势的极致发挥。然而这种做法可以吓唬死老百姓,却对英雄好汉产生反效果,除了之前提过刘邦看到巡行车队时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西楚霸王项羽也在看到车队后说:“彼可取而代之!”可见造势太过,只会适得其反。
赢政之所以坑杀数百儒生,起因于两个儒生对他的评价:“刚戾自用,以一方诸侯并吞天下,就自以为圣德超越古今。只亲信酷吏,有学问的博士虽多,却备而不用,大臣们都是听命行事。喜欢以刑杀显示威权,使天下人畏惧而不敢进忠言。做为领导者因为听不到自己的错误,因而日渐骄傲,臣属们慑于威势,只好以欺骗来取得容身之地。事无大小都只能取决于自己,日以继夜批阅公文,如此贪恋权势,要如何为他卖命?”
这就是专制集权的问题所在,跟随一个雄才大略的老板固然是值得庆幸,但若遇到像赢政这样努力却专制的上司恐怕就得好好考虑了。再来看看另一个赢政十分欣赏,但在短暂贡献消灭六国良策之后就突然落跑的尉缭怎么说他:“秦王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不可与久游!”于是尉缭就不告而别。还有一个当时最重要的大将军王翦,在赢政苦求他复出带兵打仗时,多次请求赢政赏赐他土地房宅,大家都看不过去,但王翦认为秦王性喜猜忌又不信任属下,要求赏赐才能表示胸无大志,只想退休后福荫子孙,才不会因手握六十万大军而遭致猜疑。
我倒觉得赢政在某些方面有点像清朝的雍正(请参阅“密折制度”一文),都是大略驾群才的典范,并以苛刻法令治国闻名,但不同的是雍正内敛阴沉,赢政却好大喜功。这样的人物在职场中其实不乏先例,几天前听一位业界朋友说:“过度专制就听不到真话,使部属们只报喜不报忧,习惯于争功诿过,是企业的危机所在,这样的企业不会长久,说垮就垮。”于是我便想起了秦始皇赢政,虽为大帝,但秦二世而亡,绝非没有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